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习见的迷宫——横山裕一《NIWA》阅读手记

隐二 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2021-01-14

习见的迷宫

——横山裕一《NIWA》阅读手记

 

隐二|文

 


插图01:关于横山裕一的收藏

 

【再读《NIWA》】


横山裕一(Yuich Yokoyama)这个强大的作者值得独立漫画的深喉们凑一起写本书来讲。本篇立个力所能及的小题目,记录一下个人的阅读经历和臆想。



插图02:横山裕一 (1967年生,武藏野大学造型学院油画系毕业)


横山裕一的漫画代表作《NIWA》, 2007年日文版出版,320页;2011年出版英文版,页数版式与几乎相同。日文版腰封上出现的推荐语有汉字“庭”和“庭园”出现。英文名为Garden,中文无翻译版,尚未确定名称。欧阳应霁和唐彦的对谈称这本书为《庭》,胡晓江翻译成《庭院》。横山裕一的其他漫画书名,基本也都是用一个毫无倾向的冷冰冰的单词,如“旅行”、“机械”等等。



插图03:日版《NIWA》封面

 

这是第二次通读《NIWA》全书,看的是PictureBox出的英语版。这次阅读时,对漫画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文字记录,尝试在这如同工科男梦中神游般的旅程里寻找结构性元素的出没规律。



插图04:英文版《Garden》封面

 

【漫画骇客的“零漫画”】


横山裕一介入漫画这一形式,犹如一位天才骇客,潜入了日本漫画这个庞大的帝国,闪电战一样拆了旧台、又自组成简单且力大无穷的成果浮上来。




插图05:识别度极高的横山裕一漫画


可以用“零漫画”来概括横山裕一这本漫画书《NIWA》。


所谓“零漫画”,不但“零角色”、“零故事”、表面看来更是“零意义”。厉害的是,即便如此,这么一部书却让我感觉它比多数漫画“更漫画”。


我个人把漫画的“漫”字理解成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漫延发生的动态感受。从这个角度能够解释横山裕一的作品让我觉得“更漫画”的原因,他之所摒弃与加强,纯化了“漫”这个的要素。


“零角色”,是横山裕一的漫画的第一大特征。他的漫画里,往往没来由就涌上来一大群半符号化的人物,或者奇妆异服、或者以非人的物品作为身体特征、样貌纷繁无厘头,动作则雷同僵硬;横山裕一似乎从不解释人物的身份性格;虽然身材都是男性,但再无其他日常性征,横山裕一的漫画对建立某个具体人格化的角色毫无兴趣,似乎尽最大力量打散了读者所习惯的、对于角色来龙去脉的联想;堆积驳杂的“人”的意象,反而造成了一个“无人”的总体印象。如同博物学展柜般陈列着一张张“非脸的脸”——这是最适合脸盲症患者的漫画,因为你不需要认识任何一张具体的脸。在我看来,《NIWA》的主角,是一瞬间某个思维的电流,在被漫画工具持续追踪的过程里,化显成的无数类人而又偏颇残缺的分身。



插图06:横山裕一漫画和油画作品中的“人像”

 

“零故事”,《NIWA》整本书只是描述了一件不算事件的事件:一群人闯进某座院落,一步步经历了很多或者说是奇趣或者说是无聊的反常空间和装置。没有设置任何起因经过结果结局。横山裕一其它的长短篇漫画几乎都是这样有叙事,无故事。往往截取一个时间或空间段落,切开拉长,轰然驶过。




 插图07:时间和空间流逝往往是横山裕一漫画的主要内容

 

“零意义”,《NIWA》里大家每经历一处,没有人死伤、也不表露任何个体的情绪,更没有任何社会性的讨论或暗示,人物之间的对话被压缩到“那是什么,去看看”、“有些奇怪”、“我们继续走”、“危险,躲一下”...如此而已,《NIWA》呈现的是一个在社会经验和人情世故层面毫无指向的文本。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连串思维反射的图像记录,如同一场脑内几何与机械物理的任性试验。沉浸在自己立题自己破题的博弈之间、目中无人、不求理解,处处显露一个呆冷宅男的安然自在。



 插图08:横山裕一和他塑造的形象在一起

 

【路线问题】


前不久与苍间和浮白讨论未来VR艺术的语法问题时,我发现无论形式如何演进,只要还是作为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思想媒介,所有视觉主导的艺术方式就都面临着一个“引导受众注意力”的核心任务。


漫画常被放在绘画、影像之间比较。传统绘画引导能力最弱,其呈现的内容确定,阅读方式单一,基本是在空间上展开一切,供读者自行选择感受;影像则是沿一条设定好的时间线,推着观众跟着镜头一起走到头;而漫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介于空间和时间维度之间,存在着综合着引导与放纵两种力量的平衡态。


漫画书这一物理形式同时启动着读者的眼睛和手,天然具有视觉推动和空间选择的双重能力——这其实是未来VR艺术在语法上更值得参考的特质。我也大概理解了胡晓江在被我追问漫画艺术特征时,他所说的漫画之有趣在于可以“回看”。


《NIWA》里充满脑洞的空间和装置奇观,强烈地引导着读者跟着作者的思绪上天入地,同时几个支线的扣子和解扣又启发了读者“跳帧”和“回看”的行为——使对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无限性。


最开始快速翻阅《NIWA》,蛮期待是类似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设定。其实这部漫画主要还是同一时间维度上空间递进的游戏,时间因素并未起结构作用。


整部《NIWA》跟随一条沿空间发展的主线,中间设置四条与主线或相遇、或分叉、或擦肩而过的支线,主线交代完毕又回头分别交代了四条支线。第一条支线是同一时间下空间的分叉;第二和第三支线相当于前传,解释了主线上两个奇特设施的构造过程;最后一条支线,内容上和主线关系薄弱,不再有人物,将某一刻和主线叠加的一个虚像展开,展示了三个不明所以的自运行机械系统之间往复发生关联和矛盾的片段。这个半抽象的运转示例,似乎能解释本书叙事模式的内核:自在运转-观察介入-外力变化-混乱-新秩序。



插图09:四条支线与主线关系,画出来看更明了

 

【高次幂的“反常者”】


在禅宗公案里,经常有用棒喝、所答非所问、甚至砍手断臂等荒诞的方式制止人们无尽的妄想与习见的故事。


漫画创作者中,很多人会偶尔抖个机灵会破坏一下漫画语言的常规法则。比如手冢治虫的《多罗罗》中有一段,漫画人物收到一封信,传统无害的方式大概会让读者从背后特写的角度,和人物一起看信上的内容,而手冢治虫此处忽然让人物把信举向画面、同时对读者说:我不识字,亲爱的读者你想必认字,不如帮我读读这封信...


时代上介于手冢治虫和横山裕一之间的立石大河亚,是一位致力于这种打乱漫画规则并且卓有成果的作者。



插图10:立石大河亚(1941年-1998年,日本の画家 、漫画家、絵本作家、陶芸家)和他的典型作品


立石大河亚的漫画代表作《虎之卷》,是一本短篇合集,通篇直接表现禅宗题材,并且以反用经典绘画语法的方式、试图把禅悟中打破重重习见、直指本质的思维过程移植到漫画中来。


插图11:立石大河亚《虎之卷》封面,1982年8月工作舍出版


此前模糊觉得,横山裕一和立石大河亚具有心气相通的方面,为此搜集了不少立石大河亚的漫画资料。寻找横山裕一和立石大河亚的具体关联,也是再读《NIWA》特别注意的方面。


今年10月28日在广岛市现代美术馆开办的主题为“世界が妙だ! 立石大河亞+横山裕一の漫画と絵画”的展览。



插图11:展览海报


现代主流平面绘画,几乎都是建立在西画光影和透视两大工具之上,沿袭东方线条方式的绘画,多半暗中还是在追模光影和透视的造型逻辑。


主流卡通和漫画因为制作时间、成本和阅读对象的限制,普遍来不及按照经典套路深入刻画,反而发展出以线条和平涂为主的概括性语法。 


 插图13:卡通和漫画角色扁平凝练,主要是为了制作上简单易行


画风上延续手冢治虫、田河水泡时期确立的半平面化风格的《虎之卷》,有数篇直接调戏线条语言的概括性所养成的读图“常识”。近大远小的透视学基本法则也会被无害地颠覆,演变成一处惊奇。不过,尚未能跳脱老字辈作者用漫画逗乐的小情趣,反问的深度和笑点都不甚高,是立石大河亚的天花板。




插图14:《虎之卷》内页

 

横山裕一的造型和画法看似紧追物理形体,且毫无表现欲,画风充满工业制图的尺规意味,即便是动态的内容也往往呈现木讷凝滞的构图和均衡的用笔,加之接近轴侧视角的空间营造,反而整体有种强烈的浮世绘的“拙”味——横山裕一的画本身的绘画性很强,这需要另开一篇去聊。




插图15:横山裕一典型的画风和空间


同样以线条为主的《NIWA》,全篇有六个片段使用夸张的光影来表现。有一两个人物以凝固的光影下的五官作为脸的符号,违和的画面插入有种并置陈列的现象感。仿佛杜尚说的,接受和拒绝其实是一回事。横山裕一让质疑和对抗走向了融合。 



插图16:《虎之卷》四方庭院色所属权    

 


插图17:《NIWA》转椅桥  



插图18:《虎之卷》长城与日出  

  


插图19:《NIWA》轨道上的车厢



图20:《虎之卷》朝之乘马

    


插图21:《NIWA》倒影墙到水面镜


插图22:《虎之卷》秘藏??    



插图23:《NIWA》气泡隧道


日版《NIWA》护封背景图是一幅浅色叠印的全景画,展开护封内侧,以正常黑色线条满幅印刷再次展现这幅画卷。如同一幅壮观的日本屏风绘,喷薄而来、令人惊叹,宏观地把后面全书要发生的内容展现在同一时空之下,这和《虎之卷》目录后面对开扉页的大幅题图如出一辙。



插图24:《NIWA》内封全景画

 


插图25:《虎之卷》题图全景画

 

另外一本从臆想图志处得知的新书《ALL NIGHT》(西野宫贵太介于绘画和漫画之间的小集子),也在这个创作脉络上有所倾向,作者频繁把黑白绘画里常见的“以黑色背景下四边形白条带表现黑暗空间开洞后投进来的光”转化成为物体,一些桥段也明显受到立石大河亚的影响。



插图26:《ALL NIGHT》内页


如果在形式语言的方向再去扩展,还可以想到埃舍尔的视错画甚至漂亮的游戏《纪念碑谷》。

 

不过,横山裕一在这个层面未做过多停留——利用日常习见的素材建立观念的迷宫,才是《NIWA》的核心内容。这部漫画中,横山裕一大体以如下手段建构了这个迷幻院落内充满惊奇的思维之旅:


1.维度之间的转换 



2.日常尺度的颠覆



3.日常秩序的颠覆



4.物理特性的夸大


插图27-30:《NIWA》内页局部

 

横山裕一在《NIWA》里把断裂习见做得接近透彻,他把对绘画语言套路的反问扩大到对“日常”和“常识”中“正确性”的破坏,以日常之物和寻常空间的“反常拼贴”构造了漫画里的无数奇观,读者很快发现自己被推到“信还是不信”的悬崖边,走完一趟反过来考量习以为常的现实,竟然有种说不清的可疑——把漫画玩到这个烈度的选手,回头看也真是没朋友了。


【我摄故我不在】


日版《NIWA》护封有几个圆洞,透过圆洞可以看到一点内封彩画的荧光色彩,圆洞在护封上的全景画上对应的是一个几乎一直以照相闪光灯与观者对峙的人,这个在漫画里从始至终一直出现的形象,也是罕见的与他人发生对话的具体人物,无疑他是横山裕一倾注了额外表意功能的一个载体,姑且称他“闪光男”。

 

插图31:《NIWA》封面和内封局部


《NIWA》中,横山裕一借用环境和道具五次把读者暂时调离注意力的主线,分别从书里、镜中、水面、航拍图上,以及“闪光男”的照片里反向观照了作为 “主角”的人群,迷宫构建者提醒沉浸在思维历险中的读者反观自己。


我以为这个全程冷静记录、最后却提供了“无你也无我”的空照片的“闪光男”,是横山裕一在纷繁的思维架构里安插了一个“隐形”的自己。


在第109页,最下分镜里,闪光男拍摄窥视他们的闪光球时,自己也被投在对面垂壁上,一个虚象在同一画面里投射三次,暗中用功。

 


插图32:《NIWA》闪光男的画面

 

用相机的闪光做面具,把死宅骇客的“无脸男”情结的拉到了新高度,就算波斯细密画里永远遮着脸的先知,也没这样帅。

 

插图33:《NIWA》闪光男、宫崎骏无脸男、细密画中的先知 

 

【结案陈词】


有无数的人却没有一个角色、朝上的飞机头横着猛开、汽车变成树坑、全打开的书却无人能看、布切成了梯子、船叠成了塔...拍案惊奇、无从质疑,全程在场却又处处无我...


困住人的不是迷宫,而是规则——这是《NIWA》给读者的当头棒喝。


遇到杰作,接受或拒绝都是最幸福的选择;去解读它,则会让自己显露平庸——这是写到最后我的感受。(正文完)

 

2016年11月30日

 

【附录】


以下是阅读《NIWA》时的文字记录,括号是阅读漫画时的标记和联想。

 

P1一群奇形怪状的人闯进一座暂不开放的院落——P2先经过皮球构成的湖泊、瀑布和溪流——P6走过转椅组成的桥——P8看到四个沙发围拢成方阵——P9看到树干、圆球等物构成的长干倒在地上——P10爬过石头上的梯子——P11来到陶娃似的一摞船利用水的浮力形成的船塔(第1次图解)——P14看到木头做的卡车(第1次人物联想)——P15经过侧躺的汽车两两拼成树坑(第2次图解)——P18遇到飞机头形的车,三人登上去开走了(P19↑第1次提示跳页,支线1)——P20经过机舱片段围城的墙(P21第3次图解)——P22遇到石头不停闪光(☆第1次用光影表现)——P28走过冷气泡水浸泡中的阶梯井——P31连走带划经过漂浮着冰、木板和网的池子——P36经过分别由吧台椅、沙发、汽车、旗子和沙包围绕的巨大圆水池,以及横着大树和堆满长方体的水池——P42又经过和前面浮冰互补形状物体覆盖的、漂浮着巨大圆球的、以及被不锈钢封住的水池——P43绕过一个更巨大的汇水池——P45沿汇水池池壁逆水流方向而上(第2次人物联想)——P46沿轨道行进,周围各种形状的机关各自运转(最后一条支线段落,两个机械系统之一即是这些机关的基本运转方式)——P52人群被远处沿轨道开来的车冲散,躲到周围的机关缝隙中——P59人群重新聚拢,先后经过围着冰块的树林、树林上的沙丘(P60↑第2次提示跳页,支线2;英文版P60提示词漏排)、一圈绳索牵拉的高杆、头发一样帘子围成的帐篷——P64经过浸着草垛和玻璃交错并且处处蓄水的场地,水中浮着利用重力竖在高杆上的球——P67经过草垛和木桩、和汽车交错的场地——P69沿着草垛台子登高,渐变成几何形状的山体,沿途几何物体和日常汽车、树、转椅交杂组合(元素从无序向有序)——P77经过夹道石头上不停闪光的谷地——踏入滑沙的巨大坡面——P82跌至坡底面对两股不同方向的河流(第3次人物联想;想到《真夜中的弥次和喜多》最后冥河的样子以及赫尔佐格《路上行舟》里那条河流)——P83人群分成两队,寻找双向河源头的一队不表了(如果他们选错方向,就永远也到不了河流对折的点)——P83主队反向继续行进,发现圆锥大帐篷(P85第4次图解)——P86经过一圈铆钉锁住山脚的草皮山(第4次人物联想)——P87到布袋堆成的山下,发现双向河打对折的点(说明另一分队选错了方向),主队登布袋山,发现布袋里是草籽——P88随着登高草逐渐变多——P89来到高处发现山的截面是非常厚的三角形玻璃垂壁,沿玻璃三角侧面下山,——P90来到石头轨道山——P92众人拥上轨道里的石头下坡——P96看到更多轨道山,树桩、树冠、数字、头发、房屋都在沿轨道滑行——P98看到远处的阴阳山————走近发现拼缝的线是窄道(近大远小和线条画法的一个质疑),沿窄道台阶上山,发现多拼阴阳山、光山、巧克力山——P99其实是黑白两色物质拼成的山(第5次图解,和阴影画法开了一个玩笑)——P100下阴阳山进入三角几何山群——P101跨过淹在水里的山脚(山体转换成了堤坝)——P102再沿几何山侧边登高,进入各种曲线、折线形的连绵晶体山脉——P106沿山脊的闪光球忽然拍照(☆第2次用光影表现)人们的巨大头象先后出现在对面巨大的山的垂壁上(▲第1次集体自观,P109闪光男拍摄闪光球又被投在对面垂壁上的镜头,一个形象在同一画面里出现三次)——P111继续下山,接近水面,垂壁上的影像弯折后在水面上继续流动——P113大家扔球到水中暂时打破了脸的影像——P118影像恢复随水流动到瀑布处随落水下落——P119人群顺着层层平台间往复的竖杆追随瀑布向下——P122竖杆转成水平,人们顺着引导进入瀑布内部——P123人们手攀横杆,荡过落水的巨大空间,被巨大的网挡住去路——P127沿着网向上爬(把日常的阻碍尺度放到足够大,反而变成了途经)——爬到网顶部,进入压迫感很强的抽象空间——P128经过泡沫感的、石头堵住的、冰裂般的和足球纹样等空间后最经过一个充满气泡的空间(体现绘画功力,与《虎之卷》某一幅画面相近)——P144进入图书馆空间——P145无限高的书架——P146各种偏门的专项书——P149书打开排放的书架、无空隙的书架——P150揭示此庭院已经历和将经历的空间的书(▲第2次集体自观,半虚拟的)——P151超级长的书——P152超级高的书——P154超级厚的书(总体感觉不是一座给人准备的图书馆)——P156书架间有大球经过,众人躲进书架(日常尺度的放大,空间陌生化;☆第3次用光影表现)——P157球过去后,以书为梯(次要物理特性的放大),上到一个全是高耸的自动扶梯的空间——P160人们各自选择扶梯向上,一路在扶梯的侧面反射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一重重镜像(▲第3次集体自观)——P164到达一个各种奇怪物质堆成的方块组成的矩阵空间——P165空中航拍的矩阵机群飞过,洒下无数航拍照片——P169人们捡起照片拼成了庭院全景地图(▲第4次集体自观,总体性的)——P177飞机飞过吹乱了全图——P180放弃再次拼接照片的提议继续走——P181从盖满照片的玻璃球和玻璃山上滑落——P182经过热气吹拂照片的窨井盖——P183经过覆盖着照片的巨大湖面——P184湖面远处大船开来,众人纷纷把自己埋进照片下面——P186看到大船上有的载着人、有的载着房屋、有的载着树——P190人群被巨大的照片浪推得非常远——人群起身,照片渐渐减少,恢复水面——P194经过浸泡着着各种生活物品的浅水池——P199来到一个全是各种材料组成的概念性房屋的小镇——P205爬上二层布质平台(↑第3次提示跳页,支线3)——P206进入玻璃森林方空间——P207出现各种自动开闭的小屋(没看懂和上一个空间如何过渡的)——P208经过海绵做的建筑、经过鸟住着的建筑(☆第4次用光影表现)——P212来到一个建筑都有轮子的小镇——P213众人合力把所有建筑都推到了一起——P216众人上到一个上坡顶,发下内部是一个方形围墙内的传统园林——P217下到底部发现石头植物和水池底部都是可移动的,连刚刚大家越过的破也是有可移动片段组成的——P218众人移动园林的片段形成乱搭的样子——P220起风了,组合新场景的进程被打断——P221风变成飓吹散了周围的物件——P227人们招架不住开始乱跑——P233跨越很多凌乱的物体,人们攀上了有轮子的某个建筑——P234从望远镜看到几个龙卷风柱分别是阴阳球、衣服、镜子、椅子、石头、衣服等物品组成的——P236众人互相搭住逃进一座形状不明的建筑的门——P238进来发现中央是一个巨大圆桌形状的显示屏——P239有人启动了按钮,圆桌面发光,显现出一个全息三维场景(☆第5次用光影表现)——P240隔着电子三维场景不断看到此前这些人的脸,场景不断变化,山石、水底、爆炸、巨浪等壮观场面——P244一些装置运转的场面也出现了,某一刻,最后支线4的一组自运转机械过程页闪现在虚拟图像中(P245↑第4次提示跳页,支线4)——P252外面的阴阳球龙卷风冲破这个空间的玻璃喷了进来——P253众人躲避,有球打到圆桌显示器的控制按钮——P254全息场景和逃窜躲避的人叠在一起——球继续乱撞控制按钮,全息场景紊乱,雷达天线随着瀑布流下等等——P260有人试图关闭全息场景,不成功,众人向一个方向逃走——P262进入一个火山外形的建筑,中央有一堆篝火(☆第6次用光影表现)——P264火熄灭,大家暂时安全了,一人忽然向闪光男发难,提起他一直在拍照片(唯一一次人物发生个体间的对话)——P265闪光男把一摞立拍得底片从相机里取出,大家一起走到窗前等图像显现——P266在外面物品随风乱飞的窗前,底片上慢慢出现图像:是一些刚刚众人经历过的场景和物品的局部,却不见任何人——主线叙事至此戛然而止,接下来解前面三条支线的扣儿:


P272第一条支线:朝上的飞机头形状的车里面,三个人在驾驶;他们冲过了一重重机械机关、台阶、落水的隧道、石头阵、阴阳球旋风、方形纸堆阵等障碍,最后冲破了竖着的玻璃膜卷拉成的带状屏障


P294第二条支线:详细图解了树干阵列上的沙丘场景的“建造”过程


P304第三条支线:讲述在众人到达布质的二层平台之前,一个人被空投到平台上层,他用刀切割原本完整布料,形成了软质的梯子,然后借助这些梯子离开那里


P310第四条支线:先是展示从平面里升起来的一连串大头火柴杆样的物体,它们接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倒伏,连成长串;然是在与这串球平行的路线上,渐次升起一连串各种形状的玻璃框;忽然不知从哪里出现一个伸缩杆,杆头的轮子带动伸缩杆飞快穿越这排玻璃框,将玻璃统统桶碎;伸缩杆通过去之后,失去玻璃的玻璃框底部,又渐渐升起了与原来轮廓相似的玻璃。


隐二,本名尹宏德,生活在上海,本职是建筑师。图像收集癖,异史爱好者。用“隐二”的笔名进行评论、绘画和摄影的尝试。近年制作了长篇影像《过江心洲》,组织和参与了几个相关展览。




延伸阅读:隐二特稿系列

>>花轮和一创作中的东密情绪

>>关于少女椿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